衅

“衅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,其本义是指“血迹”。在金文中,“衅”字的写法更加复杂,它由“血”和“刀”两个部分组成。这表明在古代,“衅”字与暴力和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“衅”字被解释为“罪也”。这说明在汉代,“衅”字已经有了“罪过、过错”的含义。在《左传》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“衅”字的这种用法。例如,在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中,就有“晋侯伐翼,衅自大夫”的说法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晋侯伐翼,罪过在大夫。

在古代,“衅”字还经常被用来表示“战争”或“灾祸”。例如,在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中,就有“有飂于周,于先王悔,既生戾,实墉于上。于铄王师,遵养时晦,以那以荒,振古如兹”的说法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上天降灾于周,先王悔恨,已经产生了凶兆,实实在在地修筑了城墙。军队振奋精神,深思熟虑地进行作战,以削平那里的叛乱,使天下平定。

在现代汉语中,“衅”字是一个生僻字,它的意思是“罪过、过错”。在古代,“衅”字经常被用来表示“战争”或“灾祸”。

标签:衅,罪过,过错,战争,灾祸

> 同类文章:

>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:

粤ICP备202313159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