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习惯
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即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节气和祭祀祖先的双重属性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之一。
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,寒食节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,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,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,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,因此称为寒食节。后来,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,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。
清明节期间,人们祭奠祖先、踏青郊游、放风筝、吃青团等习俗由来已久。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,人们会在清明节当天前往祖坟,打扫墓地,摆放贡品,烧纸钱,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。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,人们会在清明节当天走出家门,到郊外踏青赏花,呼吸新鲜空气,放松身心。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习俗,人们会在清明节当天带上风筝到郊外放飞,祈求好运和平安。吃青团也是清明节的特色习俗,青团是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做成的,里面包着各种馅料,吃起来清香软糯,非常美味。
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、寄托哀思的日子,也是一个踏青郊游、放松身心的日子,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。
标签:清明节,寒食节,踏青,郊游,放风筝,吃青团,祭祖